制造標準 | SY/T5257-2012 |
---|---|
彎曲半徑 | 4D |
表面 | 防腐處理 |
包裝 | 托盤 |
運輸 | 物流包郵 |
壓力 | PN16 |
理化檢測 | 合格 |
外觀檢測 | 合格 |
端面 | 機床坡口 |
材質 | 碳鋼 |
連接形式 | 焊接 |
用途 | 排水、化工、石油管道 |
直徑 | 219mm |
品牌 | 泰諾管道 |
型號 | DN200 |
彎管的材料一般采用鑄鐵,或選用HT150~350,常用HT200,因為彎管形狀比較復雜,而鑄鐵容易成型,且具有良好的切削性、吸振性和耐磨性。結構小而負荷大的彎管可采用鑄鋼件,其成本將比灰鑄鐵件出許多。一般的彎管鑄件為消除內應力要進行一次時效處理,不錯的鑄件要增加一次時效,以進一步提彎管加工精度的穩定性。鑄鐵原材在單件小批生產時,一般采用木模手工造型,原材精度較低,余量大;在大批量生產時,通常采用金屬模管道造型,原材精度較,加工余量可適當減小。單件小批生產孔徑大于50mm、成批生產大于30mm的孔,一般都鑄出底孔,以減少加工余量。鋁合金彎管常用壓鑄制造,原材精度很、余扯很小。
(1)加工階段的劃分
彎管的結構復雜,壁厚不均勻,并存有鑄造內應力。彎管不僅有較的精度要求,原材要求加工精度的穩定性好。因此,擬訂彎管加工工藝時,要劃分加工階段,以減少內應力和熱變形對加工精度的影響。劃分階段后原材能及時發現原材缺陷,采取措施,以避免更大浪費。
彎管一般裝夾比較費時,粗、精加主分開后,必然要分幾次裝夾,這對于小批生產或用加工中心機床的加工來說顯得很不經濟。這時,也可以把粗、精加工安排在一個工序內,將粗、精加工工步分開,同時采取相應的工藝措施,如在粗加工后將彎管松開一好處,然后再用較小的夾緊力夾緊彎管,使彎管因夾緊力而產生的彈性變形在精加工之前得以恢復;減少切削用量、增加走車床次數、減少切削力和切削熱的影響等。
(2)加工順序為“先面后孔”
安排彎管的加工順序時,要遵循“先面后孔"的原則,以較的平面定位來加工孔。其理由為:一是孔比平面難加工,先加工面**為加工孔提供了穩定可靠的基準,原材能使孔的加工余量均勻;二是加工平面時切除了孔端面上的不平和夾砂等缺陷,減少了車床的引偏和崩刃。
(3)彎管加工定位基準的選擇
彎管的加工工藝隨生產批量的不同有很大差異,定位基準的選擇也不相同。
心粗基準的選擇。當批量較大時,應先以彎管原材的主要支撐孔作為粗基準,直接在夾具上定位。
彎管先放在預定位支撐1、4上,彎管側面緊靠側支撐7'操縱液壓手柄控制兩短軸6插入主軸孔兩端,兩短軸6上各有3個活動短柱8,分別頂在主軸孔的毛面上,實現了主軸孔的預定位,同時彎管被抬起,脫離了預定位支撐。為了限制彎管繞兩短軸轉動的自由度,需調節兩可調支撐3位于前部),并用校正板校正1軸孔的位置,將輔助支撐2(位于后部)調整到與彎管底面接觸,再將液壓控制的兩壓塊5伸入兩端孔內壓緊彎管,完成彎管的裝夾。
如果彎管是單件小批生產,由于原材的精度較低,不宜直接用夾具定位裝夾,而常采用劃線找正裝夾。
@精基準的選擇。大批量生產時,在大多數工序中,以頂面及兩個工藝孔作為定位基
準,符合“基準統一”的原則,這時彎管口朝下,其優好處是采用了統一的定位基準,各工序夾具結構類似,夾具設計簡單;當彎管兩壁的孔跨距大,需要增加中間導向支撐時,支撐架可以很方便地固定在夾具體上。這種定位方式的缺好處是基準不重合,由于彎管頂面不是設計基準,存在基準不重合誤差,精度不易保證單件、小批生產時一般用裝配基準即彎管底面作定位基準,裝夾時箱口朝上,其優好處是基準重合,定位精度,裝夾可靠,加工過程中便于觀察、測量和調整。其缺好處是當需要增加中間導向支撐時**帶來很大麻煩。由于箱底是封閉的,彎管頂面的開口處伸入彎管內。因每加工一個彎管吊架需裝卸一次,所需輔助時間多,且吊架的剛性差,制造和安裝精度也不可能很,影響了彎管的加工質扯和生產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