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強有力的政策驅動下,可降解塑料放量在即
1.1. “限塑令”升級為“禁塑令”,政策趨嚴減少一次性塑料使用
據 CNKI,2019 年全球塑料產量達到 3.5 億噸,我國塑料產量接近 1 億噸,全球每年僅一次 性塑料制品就達 1.2 億噸,只有 10%被回收利用,另外 12%被焚燒,超過 70%被丟棄。目 前大多數生產的塑料是一次性塑料,約 40%的塑料用于包裝,而熱塑性聚乙烯(PE)、對苯 二甲酸聚乙烯(PET)、聚丙烯(PP)和聚苯乙烯(PS)是包裝中使用最多的塑料,這些石 油衍生塑料多數對生物降解有很強抵抗力,一旦到達環境就會不可避免地積累,從而產生負 面的環境后果。通過環保立法來限制或禁止一次性塑料制品的使用已成為越來越多的國家或地方政府的共識。
1.2. 各地積極響應,逐步落實國家政策
各省市圍繞中央要求的主要目標,陸續發布治理塑料污染地方性政策。我國第一部針對“禁塑”的專項省級地方法規——海南“禁塑令”2020 年 12 月 1 日起正式 實施。2018 年開始,海南率先開展禁止生產銷售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工作。2020 年 12 月 1 日起,《海南經濟特區禁止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規定》正式實施。海南省全面 禁止生產、銷售和使用含有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聚氯乙烯等非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 的一次性塑料膜、袋和餐飲具。后續各省市“禁塑令”施行有望逐步滲透。
1.3. 傳統一次性塑料餐飲具的替代性上,可降解塑料脫穎而出
環保替代產品包括紙袋、可循環使用的布袋、提籃和可降解塑料制品等。其中,可降解塑料 制品是指以可降解塑料為原料制成,并符合相關國家標準的購物袋、包裝膜、餐盒、餐具等。 可降解塑料購物袋、可降解一次性餐飲具應分別符合 GB/T38082 和 GB/T18006.3 國家標準 要求。
紙質替代產品的實際使用體驗較差。“禁塑令”要求自 2021 年開始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 塑料吸管,作為替代方法,飲品店開始更多地使用紙吸管,但紙吸管在泡水后易變軟散開, 同時泡出的“紙味”影響了正常的味覺體驗。可降解塑料吸管又環保又好用。部分商家開始 提供可降解的 PLA(生物可分解聚乳酸)吸管,PLA 材質的吸管和塑料吸管的體驗相差不大, 幾乎完美替代塑料吸管。另一種吸管還加入了 PBS(可生物降解脂肪族聚酯材料),這也是 一種常用的生物降解塑料。
可降解塑料的價格較高。據第一財經,紙吸管的市場價為 3 萬元/噸,PLA 吸管達到了 5 萬 元/噸。在阿里巴巴上查詢吸管價格,每 1 萬根吸管,紙吸管的價格為 880 元,PLA 吸管 1350 元,而塑料吸管只要 200 元。
1.4. “碳達峰、碳中和”下,生物基可降解塑料值得大力推廣
我國于 2020 年 9 月開始提出“碳達峰、碳中和”概念。提出將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 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 2030 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 2060 年前實現碳中和。為中國下一階 段的能源轉型和綠色發展指明了方向,也展現了中國踐行《巴黎協定》氣候行動承諾的決心。
生物基塑料的部分原料已實現生物合成產業化。據 Nova Institute,目前全球主要的大宗生物 基化學品包括乙烯、乙二醇、丙二醇、甘油、丁二醇、乳酸、癸二酸等等,生物合成技術已 經產業化。其中糖基化合物乙烯、乙二醇、丙二醇、乳酸、丁二醇、琥珀酸、戊二胺等是下 游生物基 PE、PLA、PET、PBS、PTT 及 PBAT 等的關鍵原料,油基化合物甘油、長鏈脂 肪酸及脂肪酸則用于生物基 PHA、PA 及環氧樹脂等材料的制備。
根據能否被微生物(細菌、霉菌、藻類等)在一定條件下分解成小分子化合物,生物基塑料 又分為可生物降解和不可生物降解塑料兩類。
PLA 是一種典型的可以維持自然界“碳循環平衡”的材料。聚乳酸 PLA 系乳酸單體經脫水 縮聚所形成的高分子聚合物,是一種典型的合成類可完全生物降解材料。原料來源充分而且 可以再生,主要以玉米、木薯等為原料。聚乳酸的生產過程無污染,而且產品可以生物降解, 實現在自然界中的循環。
PLA 在自然環境下,其廢棄物用于堆肥,可在 180 天內降解 90%以上,通過水解和一系列 的生物代謝過程降解(6~12 個月)變成 CO2和 H2O,這些 CO2和 H2O 可以再被植物在光 合作用中利用生成淀粉,生成的淀粉又可以再用于生產聚乳酸,因此聚乳酸可以有效減少白 色污染,節省石油資源。同時,據 CNKI,聚乳酸的生產能耗只相當于傳統石化產品的 20%~50%,產生的二氧化碳氣體則只為 50%。
2. 可降解塑料可有效替代一次性塑料,市場需求廣闊
2.1. 可降解塑料是一種可微生物降解成環境無害物質的環保材料
由中國輕工業聯合會發布的《可降解塑料制品的分類與標識規范指南》稱,可降解塑料,是 指在自然界土壤、沙土、淡水環境、海水環境、特定條件如堆肥化條件或厭氧消化條件中, 由自然界存在的微生物作用引起降解,并最終完全降解變成二氧化碳或/和甲烷、水及其所含 元素的礦化無機鹽以及新的生物質的塑料。“全降解塑料”,即根據我國相關標準,生物降解 率達到 90%以上的可降解塑料(其余不到 10%的物質是生物死體或礦化無機鹽)。
可生物降解塑料是各項性能在儲存期內滿足使用要求,而使用后可在自然環境條件下降解成 對環境無害物質的一類塑料,被認為是解決塑料污染問題的有效途徑之一。據智研咨詢,目 前生物可降解塑料在所有塑料市場中占比僅為 1%。
目前生物可降解塑料根據原料來源可將其分為生物基和石化基兩類。生物基塑料的基本原料 是可再生的天然生物質資源如淀粉(如玉米、土豆等)、植物秸稈、甲殼素等,生物基可降 解塑料包括聚乳酸(PLA)、聚羥基脂肪酸酯類聚合物(PHAs)、全淀粉基、纖維素等; 石油基塑料則是以石化產品為單體形成的,石化基可降解塑料包括二元酸二元醇共聚酯系列 (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聚己二酸/對苯二甲酸丁二醇(PBAT))、二氧化碳共聚物(PPC)、 聚己內酯(PCL)、聚乙醇酸(PGA)等。
其中,生物基淀粉基降解塑料屬于第一代降解塑料,由于不能實現塑料完全降解,目前有逐 漸被淘汰的趨勢。目前在我國市場上形成工業化規模生產,并占據較大市場份額的主要為 PBAT、PBS、PLA 等。PPC、PCL、PGA、PHA 等用作功能型材料。
2.2. 各類產品性能不同一般共混使用,可降解塑料價格高于傳統塑料
我國生物可降解塑料尚處于產業化的初期,目前市場上可降解塑料產品種類繁多,產品性能 也有較大差異。
具體來看 PCL 具有較好的的延展性、生物相容性、記憶性,易成型加工,但熔點低,耐熱 性一般;PLA 具有較好的耐熱性,在常溫下性能穩定,光澤性較好,但韌性差,氣體阻隔性 一般;PBS 和 PBAT 具有較好的力學性能和韌性,加工性能和熱穩定性高,但強度低,光澤 性一般。PGA 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氣體阻隔性、機械加工性、強度高,降解速率快,氣 體阻隔性好,但是韌性較低。PPC 作為的一種新型的熱塑性聚合物,具有優良的阻隔性能、 生物相容性、抗沖擊韌性、透明性和無毒性,但玻璃化轉變溫度低、耐溫性能差。
價格上,可降解塑料產品價格水平遠高于傳統塑料,近年來逐年走高。預計未來隨著可降解 塑料產能的逐漸釋放,以及原料的多元化和技術的進步,可降解塑料價格增速會逐漸放緩, 總體將有所下降。
成本上,PLA 成本較高,PBS/PBAT、PPC 為石化基材料與油價相關。PLA 單體原料乳酸 主要由玉米等糧食作物發酵制成,近年來國內乳酸價格相對平穩,乳酸生產成本較高,典型 工業化規模的 PLA 產品完全成本約為 16000 元/噸。PLA 產品性能與 PGA 部分產品性能方 面有所相似,彼此有一定的競爭關系。對于 PBS/PBAT 和 PPC,各單體均來自石化路線, 產品價格受原油價格的影響。據 CNKI,PBAT 與 PPC 產品完全成本相對較低,PBS 與 PLA 產品完全成本相對較高,但彼此應用領域有所差異,尚沒有形成全面替代競爭關系。
2.3. 改性是可降解塑料實際應用中必不可少的步驟,實現性能綜合提升
不同可降解塑料材料的應用領域有一定重合,但又各具特點、各有側重,沒有經過充分改性 的可降解材料使用范圍相對有限,實際使用過程中會充分結合材料性能、配合助劑按照不同 配比共聚或共混使用,即化學改性或物理改性。
經過改性的可降解塑料可有效達到合適的生產要求并增加材料的應用范圍。據 CNKI, PBS/PBAT 產品在性能上與 PGA、PLA 產品存在一定的互補關系,可通過共混來調節終端 產品的性能。如果加工注塑成產品,一般要求材料具有較強的強度,則共混材料中聚乳酸的 含量一般要大于 60%;當通過吹塑加工成膜時,一般會在共混材料中加入 10%-20%的聚乳 酸,以改善膜的強度。PPC 和 PLA、PBS 都有較好的相容性,PPC 的斷裂伸長率比 PLA 高,可以用來改性 PLA,三者共混得到的共混物發粘結塊的溫度高,熱封性能好,可以解決 儲存和運輸問題,且可以完全生物降解。
在改性塑料行業深耕多年具備自主研發實力的企業有望優先享受到行業變革的紅利。生物可 降解塑料的改性研究還處在起步階段,大部分工作主要停留在研究其力學性能、化學性能、 加工型以及熱性能等方面,對其實際應用尚不完全。據公告,國恩股份憑借在高分子材料 20 年的深度耕耘,依靠成熟的研發體系,針對農林環保、生物醫藥、包裝等相關領域不同的產 品要求,選取一定粒徑的滑石粉、碳酸鈣進行填充處理,在提高可降解材料整體性能的同時, 降低產品成本。采用配合體系共混的改性方法,選取一定環氧值的 GMA 類擴鏈劑等形成可 調節性能的 PBAT/PLA、PBAT/PBS 合金材料,增強界面粘結力和粘結強度,提高其在吸塑、 擠塑等加工過程的穩定性。
公司研制出低含水率、低氣味、高降解速率的可降解或完全降解 材料,在達到國際降解材料標準的基礎上,實現高流動性、高強度、易成模、易吹塑、高透 氣、高透光等特點。據公告,會通股份可生物降解改性材料是可降解樹脂(PBAT、PLA、 PBS 等)與生物質材料(淀粉、纖維素、甲殼質等),通過專有的生物質材料處理技術、反 應性熔融擠出技術共混改性制備而成,包括型號 M1000、M2000、M5000、H8000 等產品。 公司可降解材料具備加工性能穩定,加工溫度窗口寬,高熱封,高挺度的特點,可用于商超 購物袋、物流快遞包裝、一次性可降解餐具、食品包裝等領域,已陸續向市場供應。
2.4. 可降解塑料行業的壁壘較高
2.4.1. PBAT/PBS 生產工藝成熟度較高,原料 BDO 產能受限成為擴產門檻
PBAT/PBS技術成熟度較高,具備成本競爭力。PBAT 是以1,4-丁二醇(BDO)、己二酸(AA)、 對苯二甲酸(PTA)或對苯二甲酸二醇酯(DMT)為原料,通過直接酯化或酯交換法而制得, 制備有共酯化、分酯化和串聯酯化等方式。PBS 是由丁二酸(SA)與 1,4-丁二醇縮聚而成, 工藝流程與 PBAT 類似。PBAT 和 PBS 的產業化技術流程已經打通,有成熟成套的技術裝備 工業化項目,技術成熟度相對較高。同時,由于對二苯甲酸、己二酸、丁二酸、1,4-丁二醇 等聚合單體原料均來自石化產品,有較強的成本競爭力,未來產能擴張速度可能最快。
PBAT/PBS 的原料中己二酸、丁二酸與 PTA 易得,而 BDO 因其原料電石限制擴產,因此 BDO 的供應將會成為 PBAT/PBS 的擴產壁壘。
原料電石產能持續下滑。據國家統計局,2010-2015 年我國電石產業平均年增長率增長 10% 以上,產量年增長率 15.3%;自 2016 年國務院 57 號文《國務院辦公廳關于石化產業調節構 促轉型增收益的指導意見》明確指出電石、燒堿、聚氯乙烯在內的過剩行業新增產能的管理 控制,2016 年我國電石產能首先實現零增長。據百川,2020 年我國電石總產能為 4105 萬 噸,扣除長期停產產能實際有效產能為 3271 萬噸;電石市場處于供需緊平衡的狀態,但時 常出現限電和生產不正常的情況,開工率在 60%-65%左右。
內蒙古“能耗雙控”政策將進一步影響電石產量。2021 年 3 月,內蒙古地區能耗雙控政策 從嚴,烏盟地區執行限產限電的時間從前期的分階段不定時,變成了目前的全天候,大力度, 平均30%,內蒙其余地區也時有限產等現象,部分電石爐更是索性提前檢修。據卓創資 訊,內蒙古在產電石企業總產能在 1178 萬噸,其中烏蘭察布地區 342 萬噸,占內蒙總產能 的 29%左右,烏盟地區外銷電石比例相對較大,該地區電石生產狀況的好壞對華北、東北等 多個地區下游企業影響較大。
供應減少、需求旺盛,電石緊缺。受內蒙古能耗雙控政策影響,內蒙古烏蘭察布、鄂爾多斯、 烏海等地均進行了不同程度的限電限產舉措,尤其是烏盟地區,2021 年 1 月份時有臨時性 限電,2 月份基本生產正常,但 3 月份限產成為常態化。同時,受此影響,部分電石企業索 性把例行檢修計劃提前,電石爐檢修計劃也有增多,綜合使得電石供應量明顯下降。據卓創 資訊,截至 3 月 11 日內蒙古地區因能耗雙控停車、提前檢修或是限產限電的企業涉及電石 日損失量在 4200 噸左右,占全國總產量的 5.19%左右;電石供應量明顯減少,疊加下游 PVC 糊與 BDO 開工高位,電石缺口繼續放大。
據百川,我國電石以及 BDO 皆有新增產能計劃。據產業網,PBAT 對 BDO 的噸耗約為 0.6 噸,新增 PBAT 產能取決于能否掌握穩定的 BDO 供應來源。
2.4.2. PLA 關鍵壁壘在于丙交酯提純技術
PLA 技術流程初步打通,一步法分子量較低,兩步法性能更優但難點在于中間產物丙交酯。 PLA 的技術成熟度低于 PBAT,主要合成技術有直接縮聚法(一步法)、開環聚合法(兩步法) 兩種。直接縮聚法是在脫水劑存在的環境下,利用乳酸的活性,脫去羧基和羥基,使乳酸分 子之間縮聚形成低分子聚合物,然后分子間利用高溫脫水直接縮合而成 PLA。開環聚合法(兩 步法)是先將乳酸單體經脫水環化合成丙交酯,之后將重結晶的丙交酯聚合反應得到 PLA, 該法可以得到分子質量高的 PLA。
目前,實現工業化生產的項目以兩步法技術居多,技術更 成熟,總體產品分子量更高,可達 20 萬以上,性能更優。PLA 技術流程也初步打通,已經 開發出較成熟的成套工藝生產設備。產業發展的主要難點在于采用間接法生產工藝所需的高 純度、高質量丙交酯中間原料提純難度大。目前,丙交酯進口比例較大,受制于人。同時, 采用玉米為原料經發酵生成乳酸的原料價格相對較高,并且總體產能還有限。乳酸一步法合 成的 PLA 的分子量等方面還有待提高,高效低成本的乳酸原料有待開發。
2.4.3. PPC 對反應條件尤其是溫度的要求極高
PPC 性能受反應溫度影響大,基本不可單獨使用。PPC(聚碳酸亞丙酯)是由二氧化碳(CO2) 和環氧丙烷合成的脂肪族聚酯,因其合成過程可直接消耗 CO2 且具有完全生物降解等優點, 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在反應過程中反應的溫度和時間、CO2的壓力、溶劑等都會對共聚反 應產生影響。其中 CO2 的壓力與共聚物的產率和分子量成正比;PPC 的玻璃化轉變溫度較 低,故溫度對 PPC 的影響較大,當溫度低于 25℃時,由于 PPC 屬于玻璃態,拉伸強度超 過 30MPa,斷裂伸長率低于 25%,一旦環境溫度達到 30℃時, PPC 由玻璃態轉變為高彈,其強度下降 60%,斷裂伸長率增加近 23 倍;反應溫度與反應速率和產率正相關,但溫 度如果過高會使生成的聚合物的分子量下降,也會對催化劑的活性產生影響。因此 PPC 幾 乎不可以單獨使用,必須進行增塑和增韌改性,才能作為薄膜材料使用。
2.5. 可降解塑料市場空間廣闊,2025 年有望達到 260 萬噸
近年來,隨著國內禁限塑政策逐步落地,可降解塑料市場需求增速不斷升高。據 CNKI,過 去五年我國生物降解塑料消費量平均增速在 20%左右,2019 年,國內生物降解塑料消費量 由于受產量限制,基本于產量保持一致,消費量約為 26 萬噸。按此增速,預計到 2024 年, 我國生物降解塑料需求量將超過 65 萬噸。考慮 2019 年以來國內“限塑”政策密集出臺,并 逐步落地,特別是快遞包裝和外賣、酒店等行業對一次性可降解塑料制品需求旺盛,可降解 塑料市場需求增速將進一步升高,2024 年有望突破百萬噸。
參考禁塑限塑政策中提及的一次性塑料使用品類,我們主要以快遞包裝、一次性餐具、塑料 購物袋、農膜的替代量來估測可降解塑料的市場空間。
快遞包裝上的市場空間測算假設條件:
近年來,中國快遞發貨量快速增長,塑料類快遞包裝廢棄物由于回收價值低,有 99%都得不 到有效利用。據國家郵政局數據,2020 年我國快遞業務量達到 834 億件,同比增速 31.2%。 因此假設 2021-2025 年快遞業務量增速在 25%-30%之間。
據新華網,2018 年我國快遞包裝 941 萬噸,對應快遞業務量 507 億件,由此計算得到每萬 件快遞所需包裝量為 1.86 噸;據華經產業研究院,目前快遞包裝材料分為紙張、塑料、木 材、鋼鐵、特殊材料等,其中塑料袋占比約為 9%。
2020 年 10 月 13 日,上海市發展改革委員會、上海市生態環境局等十部門聯合印發《上海 市關于進一步加強塑料污染治理的實施方案》,將快遞包裝綠色治理納入其中。《方案》將明 確到 2021 年底,全市各郵政快遞網點先行禁止使用不可降解的塑料包裝袋、一次性塑料編 織袋等。到 2023 年底,全市各郵政快遞網點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膠帶。2021 年 7 月,國 家發改委印發的《“十四五”循環經濟發展規劃》中關于快遞包裝綠色轉型推進行動,要求 實施快遞包裝綠色產品認證制度,開展可循環快遞包裝規模化應用試點,大幅提升循環中轉 袋(箱)應用比例。考慮到再生塑料的占比,估測 2021-2025 年可降解塑料的滲透率分別為 10%、15%、20%、25%、30%。
塑料購物袋上的市場空間測算假設條件:
假設塑料袋使用數量增長速度與 GDP 增速相關,每個塑料袋重量 10 克、環保塑料袋重量 16 克。2021 年開始不可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考慮現有塑料袋的庫存消化,假設 2021-2025 年可降解塑料袋的滲透率為 70%、90%、100%、100%、100%。
農膜上的市場空間測算假設條件:
農膜在過去 40 年間被廣泛使用,但農膜的長期大量使用和缺乏有效的回收處理已導致“白 色污染”加劇,因此 2015 年以來,中國農用塑料薄膜使用量不斷下降;2019 年中國農用塑 料薄膜使用量為 240.8 萬噸,較 2018 年的 246.7 萬噸同比下降 2.38%。假設 2020-2025 年 農膜使用量減少的速度為 2.3%。
生態環境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見》,禁止生產和銷售厚度小于 0.025 毫米 的超薄塑料購物袋、厚度小于 0.01 毫米的聚乙烯農用地膜。《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 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的中央一號文件發布,指出推進農業綠色發展,全面 實施秸稈綜合利用和農膜、農藥包裝物回收行動,加強可降解農膜研發推廣。2021 年 7 月, 國家發改委印發的《“十四五”循環經濟發展規劃》中要求推進標準地膜應用,提高廢舊農 膜回收利用水平。假設 2021-2025 年可降解農膜的滲透率為 3%、5%、8%、12%、15%。
可降解塑料需求量合計:
基于以上假設條件測算,2025 年我國可降解塑料的需求總量有望達到約 260 萬噸。若以 2 萬元/噸的單價計算,我國可降解塑料的市場規模有望達到 520 億元。
3. PLA 和 PBAT/PBS 是產能優先布局的基礎品種
3.1. 全球可降解塑料處于產業初期,我國現有實際產能僅 30 萬噸
全球可降解塑料總體處于產業化初期,從技術成熟度、產品原料保障、成本競爭力幾方面綜 合來看,PBS/PBAT、PLA 的產能擴張速度可能較快,PPC 等功能型添加材料的產能也將 逐步擴大。
全球市場方面,據 CNKI,2019 年全球生物降解塑料的產能約為 99.4 萬噸,生產裝臵主要 集中在亞洲、南美、北美;從可降解塑料產品種類來看,PLA 和 PBS/PBAT 是目前市面上 主流的生物降解材料,產能約為 80 萬噸/年,產量約為 65 萬噸。據可循環中心數據,2021 年,全球生物降解材料產能合計約 108 萬噸,PLA 和 PBS 系列產品產能合計占比 87%。
我國市場方面,據 CNKI,2019 年我國主流生物降解塑料產能約 51 萬噸左右,有效產能約 31 萬噸,產量約 28 萬噸。其中 PLA 產能約為 13 萬噸/年,部分 PLA 裝臵由于技術原因或 原料丙交酯缺乏,無法穩定運行或處于關停狀態,實際有效產能約為 4.8 萬噸/年,產量約 1.8 萬噸/年。主要生產企業有浙江海正生物、安徽豐原集團等。在建 PLA 項目產能約為 8萬噸/年,遠期規劃產能約為 120 萬噸/年;PBS/PBAT 產能約 24 萬噸/年,由于石化基產品 生產技術較為成熟,基本可以實現滿負荷運行,產量基本與產能一致,約為 24 萬噸。
國內 較大的 PBS/PBAT 生產企業有金發科技、新疆藍山屯河等。在建 PBS/PBAT 類合計產能約 為 68.7 萬噸/年,遠期規劃產能約為 400 萬噸/年;PPC 名義產能約 14 萬噸,但 PPC 反應 體系存在一些問題,如催化效率低、聚合時間長、產物熱穩定性能和力學性較差等,實際產 能僅約 2.2 萬噸,產量 1.94 萬噸。2020 年以來國內也有煤基 PGA 產品進入市場,由于降 解速率高,同時煤基原料成本低廉等原因受到較大關注。據可循環中心數據,2021 年我國 生物降解塑料產能達到 58 萬噸。
3.2. PLA 和 PBAT/PBS 是未來主要擴產基礎品種,PPC 等功能型材料也在布局
已經有很多家上市企業開始投入運行生產線,進行全生物降解材料,包括 PBAT 及 PLA 等的 研發和生產。PBAT 和PLC是最直接便利的可降解材料替代方案,全球處于寡頭壟斷的格局, 目前技術已經比較成熟,產能將逐步擴大。PPC 等功能型添加材料也將逐步投入研發生產力 度,不斷完善可降解塑料的性能。
PLA
據產業網,目前全球聚乳酸 PLA 產能超過 50 萬噸/年。美國 NatureWorks 公司是全球最大 的聚乳酸生產企業,年產能達 18 萬噸,占據了全球 30%以上的聚乳酸產能。聚乳酸的生產 在我國目前仍屬起步發展階段,江蘇允友成等年產 5 萬噸聚乳酸生產線是目前國內較大的聚 乳酸生產線。豐原集團年產 10 萬噸聚乳酸項目 2020 年進入試生產,目前正在安徽固鎮豐原 生物產業基地建設玉米--乳酸--丙交酯--聚乳酸的全產業鏈加工線,計劃在 5 年內產量達到 100萬噸/年。金丹科技控股子公司金丹生物新材料目前正在建設1萬噸丙交酯聚乳酸生產線, 布局 10 萬噸聚乳酸產能。金發科技年產 3 萬噸 PLA 合成線 1 條預計 2021 年第四季度完工 (公司公告)。聯泓新科、會通股份等也進行了聚乳酸產能建設的布局。
目前全球除生產聚乳酸以外,乳酸生產企業主要集中在美國、中國、泰國、西歐、中南美等 地,近 70%的廠商采用微生物發酵法進行生產。據金丹科技招股書,Corbion-Purac 為全球 最大的乳酸及其衍生物、丙交酯、聚乳酸供應商,在荷蘭、西班牙、巴西、美國、泰國都有 生產工廠,現具有年產 36 萬噸乳酸及其衍生物、丙交酯的生產能力,約占全球總產能的 26%。
美國嘉吉公司下屬的 NatureWorks 為全球最大的聚乳酸生產企業,目前擁有每年 22 萬噸的 L-乳酸生產能力,約占全球乳酸總產能的約 24%,但 NatureWorks 自產的乳酸并不對外銷 售,而是專門供應 NatureWorks 的 15 萬噸聚乳酸工廠。我國的乳酸及其衍生品行業經過 30 多年的發展,優勝劣汰后行業集中度較高,目前金丹科技、百盛科技分別具有 12.8 萬噸和 4 萬噸的乳酸及其衍生物的生產規模,占據了我國乳酸行業的大部分生產能力及市場份額。
目前我國市場乳酸、乳酸鹽及乳酸酯的市場份額主要為國內企業所占據,但丙交酯、聚乳酸 產品的市場份額仍為 NatureWorks、Corbion-Pura 等外資企業所占據。據金丹科技公告,目 前全球可以生產丙交酯的企業僅有少數,包括美國 NatureWorks、Corbion-Purac、浙江海 正等。
據 JRC 研究,在支持性的政策環境下,一般生物基化學品從小試放大階段到商業化階段可需要 10 年左右的時間,典型的例子即是 PLA 與上游乳酸產業的發展歷程。目前大多數小 試研發和中試設施位于歐洲和北美,其中北美居多,而亞洲(主要是中國)主導商業化階段生 物基產品的制造。
PBAT
據產業網,全球 PBAT 產能最大的公司為 BASF,目前產能為 7.4 萬噸/年。我國 PBAT 材料 產業化發展速度快,行業內企業集中度高。目前,市場上主要有三家 PBAT 聚合廠商:藍山 屯河產能 12.8 萬噸/年(含 PBS),珠海萬通化工 6 萬噸產能,山西金暉兆隆 3 萬噸產能。 珠海萬通化工為金發科技子公司,產能 6 萬噸,預計 2021 年上半年新增 6 萬噸(公司公告)。金丹科技正在布局年產 6 萬噸 PBAT 聚酯及制品項目。目前全球 PBAT 市場需求旺盛,由于 PBAT 價格較高,國內產品主要用于出口。
PPC
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開始,亞歐各國開展了大量研究,逐步實現聚碳酸亞丙酯共聚物 PPC 的應用,并最終實現了工業化,主要生產企業有法國道達爾等。我國 PPC 的產業從 90 年代 開始發展,國內首套 PPC 裝臵 2002 年投產,江蘇中科金龍化工是國內生產 PPC 的業,據其官網,已經形成 5 萬噸產能,預計達到 10 萬噸規模。河南天冠集團自主研發二氧 化碳捕獲技術和成套裝備,擁有 10 余項專利及 5 萬噸的 PPC 生產能力。